廉政小故事 第三期

为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,促进党纪学习教育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有机融合,引导党员干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,现刊发“廉政小故事”第三期,故事由第一、第九、第十党支部整理提供。 

后勤供给员田伯斌

田伯斌,字江明,1920317日生于湖南省原大庸县枫香岗李家山村,7岁随祖父入私塾,14岁辍学务农。

19341124日,红军占领大庸县城。他听到消息,第二天就上街报名参军。母亲看他年纪小,怕吃苦,要他回家,他说:“守在家里受欺压,不如当红军和地主、官府斗。”红军领导人见他年纪虽小,但决心大,斗争性强,遂吸收他入伍,分配到红四师十二团一营当通讯员。

19353月,红四师参加了鸡公垭战役。15岁的田伯斌,机智灵活,作战勇敢,亲手毙敌二人,伤敌一人,得到了领导的夸奖,提升为班长。6月,又参加包围龙山县城和忠堡战斗。11月,随部队长征。19363月,部队进入乌蒙山区,与敌人展开了历时一个多月,长达一千多里的大回旋战。途中他患感冒发高烧,不能行军,连长将他寄留在少数民族老乡家里治病。病愈后老乡要他留下,他想,国难当头,作为一个红军战士,应该冲锋杀敌,岂能贪生留在后方?便谢绝了老乡的好意,重新踏上征途,按照连长走时交代的路线,日夜赶路,以顽强的革命意志,战胜了病后的虚弱和途中的饥饿、疲劳,克服了道路险阻、方向难辨等困难,走了半个多月才赶上部队,接着投入了抢渡金沙江的战役。

在长征途中,他作战勇敢,对同志热情诚恳,乐于助人。特别是过雪山草地,他打前站就筹备给养,在后边就收容伤病员,还经常帮战友扛枪,背背包,搀扶走不动的战友。由于他表现突出,不久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,并提升为司务长。到达陕西后,四师驻防富平庄里镇,守卫陕甘宁边区门户,堵截国民党对边区的进攻。1936年底,国共第二次合作,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,他任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粮秣员、会计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三五八旅挺进晋绥,在大青山打游击,他任绥西支队三营会计。193812月,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大资产阶级亲日派公开投敌;亲英、美的蒋介石集团,在日寇引诱下,消极抗日,积极反共。他们互相勾结,对我大青山游击区实行残酷的军事合围和经济封锁。田伯斌率领后勤人员,千方百计保证部队给养。他们穿着敌军的服装,机智灵活,潜入敌后筹集粮秣,突破重重封锁,运进大青山。

战时,田伯斌又带领炊事员,冒着枪林弹雨,把饭送到战场上。经过严酷的战火考验,193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在抗战的艰苦年代,他先后在绥中骑兵支队、绥南骑兵一团、塞北分区等敌后战斗部队任会计、供给主任。他们响应毛主席的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号召,组织部队开荒、种粮食蔬菜、喂猪、纺纱织布,发动后勤人员自制腌菜、酱菜、干菜等供给部队。还经常到山西河北等敌占区,依靠地下党组织和拥护抗日的民主人士,采购棉花、布匹等,运进大青山,作军服被子,使八路军部队能坚持长期抗战。

1943年,绥南骑兵一团在山西右玉县与日军作战。日本飞机轰炸时,他和团政委刘仲民隐蔽在一起。当看到一枚炸弹落向身边时,他毫不犹豫地扑在刘政委身上,用身躯掩护首长。刘政委安然无恙,他头部负了重伤。经战地医院抢救,挽回了生命,但弹片无法取出,一直留在颅骨,因此被评为三乙级残废。

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,他调骑兵旅二团任供给主任。新中国成立后,升任骑兵旅供给部副部长。因他长期从事会计、供给工作,积累了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,1951年,被调任为西北军区第一后勤学校第一大队大队长。1956年,国防部授予他中校军衔和“八一”“解放”“自由”三枚勋章。

田伯斌忠于党的事业,热爱本职工作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在后勤学校工作期间,他带病坚持工作,对学员言传身教,严格要求,将从事后勤工作的好经验、好作风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,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后勤干部。他生活朴素,严以律己。建国后军区为军官修建了几栋宿舍楼,按照老红军应当享受的待遇,他完全可以搬进宽敞舒适的楼房,但每次他都让别的同志先住,自己与爱人和五个儿子始终住在拥挤狭窄的“八一大院”。由于战争年代生活艰苦,田伯斌又负过重伤,体质很差,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夜以继日地工作,积劳成疾,于19621224日在兰州病逝,年仅42岁,葬于兰州烈士陵园。

陈云:严于律己 清正廉洁的典范

陈云一家原先住在北京市北长街上,房子受到地震影响出现了开裂,被定作危房。当时计划翻修一下,设计和预算都已到位,但在最后时刻,陈云告诉身边人:“这件事不能做,我不能给自己盖房子。”最终,工作人员用铁管子在陈云办公室搭起一个防地震的架子,上面铺着厚木板。陈云就在这个“铁框框”里坚持办公,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搬至中南海。

同时,陈云也严格要求家人、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,要他们“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自居,不搞特殊化”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陈云担任中财委主任,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财委机关工作。于若木本来完全可以搭乘陈云的汽车上下班,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去机关,没搭过一次车。陈云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家风可见一斑。

邓可运:守着粮食挑子却把自己饿倒的粮草官

邓可运,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一户农家,自幼便知粮食得之不易。

1930年,邓可运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参加革命工作后,他曾担任红38师经理处粮秣科科长、红2军团供给部粮秣科科长、红二方面军供给部粮秣科科长等职务,具有筹集和运送军粮的丰富经验。

第五次“反围剿”失败后,红军被迫长征。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和政委陈培荫的命令,运粮到正在前线作战的红二十四团。由于缺少马匹,运粮只能由人力完成,邓可运带队,率领由24人组成的运粮队,每人肩挑两箩筐稻米,160多斤,徒步300多里路来运送粮食。

出发前,邓可运给运粮队的每位战士分发了五个糠菜团子,作为他们的口粮。运粮队出发后,战士们挑着粮食日夜兼程,少有休息,头一天便走了120多里路。第二天傍晚,运粮队员每人携带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,队员们都饥肠辘辘,难以前行。于是,邓可运下令运粮队原地休息,生火做饭。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,架锅生火,准备煮饭。

这时,一位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,邓可运急忙制止了他,并把已经倒入锅里的大米捞出大半。他带着队员们挖来野菜,放到锅里煮着吃。就这样,运粮队员们守着一筐筐的大米,却只吃了一顿野菜稀饭充饥。晚饭过后,邓可运将队长刘海门叫到一旁,向他说明了粮食的紧缺。他告诉刘海门,前方的战士流血流汗,更加需要这批粮食。同时,身为运粮队的一员,要认清自己的职责,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占便宜,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。邓可运语重心长地的话语让刘海门受到很大触动。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,对邓可运的廉洁奉公更加敬佩不已。
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,不吃或少吃粮食,运粮队战士们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,也纷纷效仿。

第三天午后,眼看就要到达前线,运粮队伍里却传来了“咚”的倒地声。大伙儿循声望去,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,挑着的两箩筐米也撒在地上。这时,恰巧贺龙军长经过,认出了这位粮草官。他急忙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水壶,扶着邓可运喝下,关切地问其晕倒原因。还未等邓可运张口,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:“贺老总,邓处长是饿的,他一路为了省粮食,自己很少吃粮食,光吃野菜。头一天上路,一人发了五个菜团子,他舍不得吃,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。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,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,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……”贺龙听罢,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,说:“同志哥哟,有你这样的好同志,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。”

饿倒在挑子旁的运粮官邓可运是战争年代一心为党、忘我奉献、廉洁奉公的典型。他与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起,共同谱写了百年党史的恢弘历程,共同构建了党的红色精神,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,为我们党的发展提供了磅礴的精神力量。 

(责任编辑:杨慧妹)
相关阅读

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

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制作维护

网站保留所有权利,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

地址: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