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,把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之中,引导党员干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,现刊发“廉政小故事”第一期,故事由第一、第二、第六党支部整理提供。
彭显伦:廉洁奉公的“后勤管家”
1895年11月,彭显伦出生在广东省南雄县上朔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红一军团供给部出纳科科长、八路军第115师供给部政委、滨海军区后勤部政委、华东军区供给部政委、山东军区后勤部政委……这一系列职务,表明彭显伦不是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,却是一位人民军队中出色的“后勤管家”。
彭显伦1930年参加红军时,已经35岁,由于上过几年私塾,会写字,会打一手好算盘,加之年纪偏大,老成持重,做事稳妥等,因此被分配到后勤部门,负责后勤供给。
彭显伦的革命生涯中,几乎整天与钱物打交道。他总是紧跟着前线战斗部队在火线上,收集从敌人手中夺取过来的物资,比如武器、弹药、服装、粮食等,迅速处理并做好配送工作,使部队很快地得到弹药装备的补充,保证了部队迅速行动和作战。
在1933年红军第四次反“围剿”中,彭显伦随前线部队收集战利品时,被敌机扫射,右脚负伤很重,但他仍坚持从战场上收集敌方的武器弹药,后来被战友强行送往医院治伤。
1934年春末夏初时,部队进到福建宇洋县境一个山区,他率领几个工作队员深入到距红军驻地二、三十华里地区执行收集工作,被当地小股敌人发现,工作队被敌包围。他率领工作队冲出重围,为部队带回了相当数量的经费。
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,彭显伦带着后勤人员翻山越岭,宁可扔掉食物,也绝不丢掉背包里的纸币,那是红军的救命钱。
一生与钱物打交道的彭显伦,对自己却极抠门。有一件衣服,他从1937年穿到1944年,打了21个补丁。夏天把棉花掏出来,变为夏装,冬天塞进棉花,又成冬衣。
长期的艰苦生活,使彭显伦患了肺结核病。根据地里药品奇缺,更没有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。组织照顾他,每个月特批给他两只鸡,还有一点鸡蛋和白糖,但彭显伦却说,现在是困难的时候,大家生活都很苦,我不能搞特殊,经组织派人多次劝说,他才勉强答应留一部分。
彭显伦不但对自己极其苛严,而且也从来不为家属和乡亲牟取私利。1950年春,彭显伦轻装简从,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探望,有些亲戚认为他已当上大官,手中有权,希望他拿些钱给家乡和家中使用。彭显伦听后,便耐心地解释说:“我手上是有钱有物的,但那都是公家的,一个铜板都不能乱用,我只有身上穿的衣服,才是我自己的……”说完,他当场把身上穿的一件毛衣脱下,送给了对方。
即使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,彭显伦也不会给任何特殊照顾。彭显伦参加革命后,把大儿子留在老家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却让大儿子继续在老家务农。1958年5月1日,身患肺结核多年的彭显伦,与世长辞。从农民到人民军队“后勤管家”,彭显伦一生永葆廉洁奉公、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,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。
范子瑜,湖南省大庸县(今张家界市永定区)人。1934年10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,193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,第二物资计划部部长,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部长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、顾问。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范子瑜同志戎马一生,为党和军队的后勤保障事业甘当孺子牛,永葆清廉本色,堪为后世典范。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革命斗争面临条件艰苦、环境恶劣、作战频繁的“内忧外患”局面,范子瑜和其他财会人员通过联系群众、积极工作,战胜种种困难,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。1935年秋,范子瑜在参加红军攻打津市、澧州、石门县、临澧县的战斗中,组织人员筹集到20万块银元及大量物资,其中有对红军十分宝贵的100多箱药材和通信联络所紧缺的器材,为红二、六军团长征做了物质上的准备。
在当时物资非常匮乏、生活极端艰苦的情况下,以范子瑜为代表的红军供给财会人员很重视管家理财工作,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,从机关到连队都设有伙食报表,每天统计人员增减情况,客饭人数,坚持一旬一报。结算中,除自己筹措的收入外,对其他收入的多余部分,逐级上交,不足部分,由供给机关予以补助。由于范子瑜对财务管理有序,后勤保障有力,多次受到贺龙同志表扬。
范子瑜同志在京身居要职时,家乡经常有人进京托他打招呼安排工作,都被他断然拒绝。有人对此不理解,认为:“范子瑜既是国家商业部部长,又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、顾问,手中有权也不用。”但也正因如此,范子瑜用更加严格的标准从严要求自身,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和军队的后勤保障事业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生为党当好后勤部长的庄严承诺。
杨立三:清正廉洁 勤恳节俭
杨立三(1900-1954),无产阶级革命家,人民军队后勤工作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,军事财务专家。
杨立三一生清正廉洁,严于律己,勤恳节俭,不尚奢华。中央军委后勤部在石家庄工作期间,杨立三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大家开荒种菜,后来杨立三去华东前线指导后勤工作,秘书仍将业余生产所得红利分给他,但杨立三认为自己出差多,劳动少而予以回绝。于是给秘书处写了一封便笺,内容如下:“基于下面两点理由,把分给我的钱退回去。一、无功不受禄;二、攫取他人劳动果实,谓之剥削。古语今云,其义一也。”
作为总后勤部部长和食品工业部部长,杨立三手下管着许多工厂,搞服装的,食品的样样都有,可他从来不搞试穿,试吃那套,穿的绿军衣,吃着买来的饭,不占公家一点便宜。他淡泊名利,从不出风头。在工作上要求很高,对物质利益则看的很轻,1952年“三反”时,秘书处管理科的同志把他的全部家当算了一笔账,结果连床加在一起才值30多元。这就是一个人民军队总后勤部部长的全部物质财富。
朝鲜战争爆发不久,杨立三患病住院,出院后身体仍很虚弱,当时秘书处每天送点水果到杨立三的办公室,杨立三看到后写了一封信严厉批评,信的内容如下:“我从医院回来3天了,不知从哪里又来了一个新制度,每天配给水果了。第一天送来水果以为是偶然的事,第二天我就有点怀疑了,但今天仍然又送来了,这就不是偶然的,而是成为规矩了。查我们吃小灶的,小灶规定是两个菜一个汤,并没有规定有水果。现在不知不觉来了水果,这完全是超制度的了,超制度就是违法。我既从来未享受过此待遇,上级也未规定有,又何必使我们违法呢?因此,从今后不得再超制度送水果来,送来也不收。同时小灶也必须坚持两个菜一个汤的规定。如其他同志不同意我的意见的话,则对我必须如此,其他我可以不管了。并应将这几天要送水果的原因告之我。”秘书处本想对患病出院后身体仍很虚弱的杨部长有所照顾,却想不到遭到了他的严厉批评。
作为人民军队后勤奠基人,杨立三一直秉持着“克己奉公、清正廉洁”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。
洪学智:秉正廉洁的“红管家”
洪学智(1913年2月2日---2006年11月20日),安徽金寨人。1929年3月参加革命,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革命生涯中,历任班长、排长、连长、团政治处主任、师政治部主任、军政治部主任、副师长、军区副司令、军区司令、纵队司令、军长、兵团副司令等职,参加了长征、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渡江战役等,战绩斐然。洪学智将军两度出任总后勤部部长,掌握军队的财务大权。他带头执行廉政规定,从不利用特权为自己及家人谋取私利。
洪学智将军曾语重心长地说:“人生一世,不管什么时候,都不要去贪图小利。”他以身作则制定了“八条铁令”:1.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别人,不该办的事一定不能办;2.任何时候都不许用公家钱请吃请喝;3.部队和下级送礼一律不收;4.下部队吃饭必须交钱,账不结清不走;5.下部队严格执行就餐标准;6.就餐时摆酒一律不喝;7.饭桌上不许有剩饭;8.出差不允许子女搭公车。
洪学智将军经常到部队、地方巡视调查,遇到部队与地方领导送礼,他一概拒收。
有一次,洪学智将军到内蒙古视察,当地领导安排参观鄂尔多斯羊毛衫厂。厂里为表示欢迎,也为了扩大产品宣传,为洪学智将军准备了几条羊绒衫,希望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千奋勇代为转交。洪学智将军的随行人员邢秘书得知后,说,“首长有自己的规矩,他不会收的。”千主席解释道:“只是请首长帮助扩大宣传,我直接去跟他解释。”最终,洪学智将军也没有收下羊绒衫,悉数退回了。
“宁廉洁正直以自清”,洪学智将军不为物欲所动、不受私情所累的情操正是对“廉洁自律”的绝佳诠释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典范。今年1月,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,总书记重申,要“积极宣传廉洁理念、廉洁典型,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”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先辈精神警示自己,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政治本色,心有所戒,行有所止,让廉洁纪律入耳、入脑、入心,养浩然正气,修赤子之心!
朱德的清廉家风
朱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。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,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,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、勤俭节约、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。“忠诚、厚道、勤奋、努力”这八个字是朱家家风的深刻内涵。
正道而行
1895年除夕,朱家被迫退佃搬家。“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。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。”家的破裂,让朱德对于美满的家庭生活更加向往,同时“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,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。”从此,朱德的家庭观即从小家庭扩大至大家庭,进而逐渐延伸至整个社会。正如朱德在《回忆我的母亲》一文中所写:“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?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,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——中国共产党,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。”
朱德也是这样要求后辈的。战争年代,朱德表示“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”“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”。建设时期,他更加注意对于后辈的约束和培养。他对孩子们说:要尽到我们的责任,把你们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!1974年,儿子朱琦去世后,有关部门把朱德的一个孙子从外地调回北京,以便照顾他。朱德知道后,极不高兴。他提出要把孩子调到基层连队去,并严肃地说:“我不要孝子贤孙,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。”
规矩意识
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,朱德说“历来听党安排,派什么做什么,祈无顾虑。”而作为家长,朱德却对后辈有着严格的要求。他要求孩子们不要有特殊思想。
朱德跟家人约法三章: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;不准亲友相求;不准讲究吃、穿、住、玩。他常说:粗茶淡饭,吃饱就行了;衣服干干净净,穿暖就行了。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。干部子女往往自以为比别人优越,这是十分要不得的。
他要求孩子们要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。朱德一直强调,生活上你们要自力更生,不要依靠我,也不要靠我去当官,一定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实干为国家作出贡献。儿子朱琦曾在战斗中负伤,转业时朱德叮嘱他:“转业到哪里,安排什么工作,要完全听从组织分配;无论做什么,都是革命的需要,都要干好,务求上进。”朱琦后来分配到石家庄铁路机务段,从当练习生干起,再当司炉,而后才当上司机。女儿朱敏一直从事着普通的教师工作。朱德要求她搬到学校住,不要老回家,要好好工作,和群众打成一片。
他要求孩子们守规矩,讲纪律。他在家中既不讲党内和工作上的事情,也从不夸耀自己的过去。孩子们回忆说:“他老人家的保密观念极强,有些密级很高的事情他连与他一起战斗一生的奶奶都不讲。很多事情我们也是从解密的资料中了解到的。”他更要求孩子们弄清公私之分。他常说:“我是无产阶级的一员。我的东西都是公家的,我死后一律上缴,只有我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,你们可以拿去学习。我只有两万元存款,我死后把它交给组织,做我的党费。”
勤俭持家
朱德年幼时,家境十分艰难。但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,也勉强过得下去。这种“聪明能干”就是精打细算、勤俭节约。1944年,朱德在回忆母亲时还深情地说道:“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,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,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,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,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。”受此影响,朱德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。战争年代,他是普通一兵,是忠厚随和的伙夫头,是朴素浑如田舍翁的老农民。和平时期,他虽然身居高位,但依然克勤克俭,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。
同样,朱德也把这一良好的作风传承了下来。他一直要求孩子们艰苦朴素,勤俭节约。他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,每月的伙食费、水电费、书报费、衣物费、杂支等项目非常细致清楚,孩子们就连添置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同意,并一一记账。朱德还要亲自检查这些开支。在他的要求下,孩子们的生活也极其简朴。衣服总是大孩子穿了后再留给小的穿,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;鞋子通常是从军队后勤部门买来的战士上缴的旧鞋。而每当孩子们回到家中,朱德都要他们接替服务人员的工作,还经常带孩子们到地里劳动,学习刨地、下种、施肥和管理。他说:“你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弟,不热爱劳动,不艰苦奋斗,怎么能够为人民服务呢?”1963年12月26日,朱德还给儿子儿媳题词:“勤俭建国,勤俭持家,勤俭办一切事业。”
朱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几十年,他没有丝毫倦怠,保持和发扬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和作风,一身清廉,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表率。
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
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制作维护
网站保留所有权利,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
地址: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